炸酱面
炸酱面意为炒酱和面搅拌食用,是韩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相遇后诞生的混合食品。开埠后,山东省出身的中国工人苦力(coolie)们进军仁川,他们在码头工作时需要方便食用的食物。因此,人们普遍认为,从中国来到仁川的华侨们制作并销售炸酱面,之后根据韩国人的口味进行改良,成为今天的炸酱面。虽然几乎没有关于炸酱面是谁首次制作的资料,但第一次出售炸酱面的地方被认为是1905年在仁川中华街开业的中国料理店“共和春”。共和春所在的位置上现建有炸酱面博物馆,向访问中华街的人们生动地介绍着炸酱面的历史。




仁川是韩国近代化的起点。1883年仁川开埠后流入的近代西方文物在仁川首次亮相后,便遍布全韩国各地。西式酒店、铁路、灯塔等都始于仁川。饮食也不例外。在仁川制作并在仁川发展的,所谓“仁川才是真正的‘鼻祖’”食物如下。
炸酱面意为炒酱和面搅拌食用,是韩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相遇后诞生的混合食品。开埠后,山东省出身的中国工人苦力(coolie)们进军仁川,他们在码头工作时需要方便食用的食物。因此,人们普遍认为,从中国来到仁川的华侨们制作并销售炸酱面,之后根据韩国人的口味进行改良,成为今天的炸酱面。虽然几乎没有关于炸酱面是谁首次制作的资料,但第一次出售炸酱面的地方被认为是1905年在仁川中华街开业的中国料理店“共和春”。共和春所在的位置上现建有炸酱面博物馆,向访问中华街的人们生动地介绍着炸酱面的历史。
有嚼劲的面条和酸甜的调料搅拌在一起的拌筋面是20世纪70年代在仁川最初因一个偶然的“失误”而出现的。拌筋面诞生故事如下。在20世纪70年代初,仁川的面条工厂“广新制面”在生产冷面面条时出错,制成了粗面。附近的小吃店“Mannadang”拿走被做错的面条后,创造出放入辣椒酱调料干拌的吃法,这就是拌筋面的开始。得益于小区小吃店的创意,今天小吃代名词拌筋面便诞生了。也有说法称,拌筋面的制作初衷是为了寻找更好吃、更独特的面条,经过漫长的研究和开发后制成。广新制面附近的Mannadang、万福堂和名物堂是拌筋面的圣地。如今大部分店铺都消失了,但是万福堂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位置,将此命脉延续下去。
“即使汽水漂在仁川前海,如果没有杯子也喝不到。” 这是已故喜剧演员徐永春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节目中流行一时的快速说唱歌词。 从歌词中可以推测,汽水首次流入的地区是仁川。汽水在韩国最早制造的地区也是仁川。1905年,日本人平山松太郎在中区新兴洞建立了名为“仁川碳酸水制造所”的汽水工厂,并推出了韩国首款汽水“星印汽水”。从当时京仁铁路火车上的星印汽水广告中可得知其人气非同一般。汽水原本是在欧洲发酵苹果制成的轻酒,与后来清爽的汽水相去甚远。19世纪50年代,日本开发出了添加苹果酒(当时的汽水)香的碳酸饮料,后在开港期引入韩国后,国民碳酸饮料“汽水”就诞生了。
大青岛是韩国斑鳐的最大产地。大青岛居民自古以来就靠捕捞斑鳐解决生计问题,而且喜欢吃斑鳐生鱼片。一提到斑鳐,很多人都会想起黑山岛斑鳐,但黑山岛斑鳐的捕渔方法“Geollak(没有鱼饵,用空针捕捉斑鳐的方法)”也是由大青岛人传承下来的。 2014年仁川生产的斑鳐,包括美鳐在内多达800吨,比全南地区的502吨产量多出300吨左右。斑鳐是生活在水温较低的大海水深100米左右的冷水性鱼类,夏天在大青岛近海停留,冬天南下到全南黑山岛。外地人主要喜欢有股臭味儿的发酵斑鳐,而大青岛居民则喜欢新鲜斑鳐。由于更喜欢斑鳐的新鲜、筋道的味道,所以不发酵,而是吃斑鳐生鱼片或晒干后煮汤喝。